中国青年失业率计算方式批判

周东阳

My post content

中国的青年失业率的计算方式究竟有多么离谱呢?

青年失业率指的是年龄16至24岁人口的失业率。

在中国政府作出的青年失业率统计中有如下几个点值得批判:

1.去除在校学生: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星期三在记者会上介绍,去年全国16至24岁城镇人口中,在校学生占比六成多,近6200万人。“如果把在校学生包含在分年龄组内,会把在校寻找兼职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青年混在一起,不能准确反映进入社会真正需要工作的青年人就业失业情况。

可以说这简直是侮辱中国人的智商,首先中国的大学生平均毕业是21,22、23岁。在实习期的大学生可以说已经几乎完成了学业,正式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了。那么将这一千多万的处于毕业前夕的学生的出失业人群的统计范围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同时中国政府又将就业标准定的如此之低,不少大学生明明就是符合政府的就业标准的,此刻政府却说他们不是就业人群,那么无疑政府是在用自己定的就业标准抽自己的嘴,因为那些符合政府就业标准的大学生无疑是在用自己的存在证明政府定的标准有多低。

2.极低的就业标准:就业人口包括以下两类(1)在调查参考周内,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工作了1小时及以上的人;(2)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

可以说真是脸都不要了,首先一周之内难道工作一小时就能养活自己吗?中国十几块钱二十几块的时薪能够干什么?这么一点钱甚至都不够人生活一天的。另外什么叫为取得劳动报酬而工作?我拍个视频获取了一块钱算吗?无疑这是算的,可见这种没有规定在指定时间内至少获得多少收入的统计方式有多么可笑。

同时第二条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算就业人口,这个无疑也是可笑的。你无疑会问难道这不是很合理吗?难道我不能有休假吗?到底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有许多厂子借口休假实际上以此逼迫工人自愿离职,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假期只是失业的代指罢了,因为直接辞退不好听,并且可能要付赔偿所以说放假。

3极高的失业人员门槛:失业人口是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1)在调查参考周内没有工作;(2)在调查时点前一段时间内找过工作;(3)如果有合适工作,能够立即开始工作。

首先在调查期内有工作的人不一定就能算就业人员,许多人是一会有工作一会没工作的。并且收入极低的。其次什么叫调查前找过工作呢?假如一个人躺平不去工作那么他就因为没有去找工作,而不是失业人员了。最后一条更是无稽之谈,许多残疾或半残疾的人在找到工作后也是无法立刻开始工作的。最后必须满足以上三条才能判定为失业人员,可见中国政府对于失业的判定到底是多么严格。

4.对于劳动力的主观判断: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换,就业人口失去工作后,如果找工作并且能去工作就转为失业人口,否则就是非劳动力你首先要积极去找工作才能是劳动力,这无疑是可笑的。劳动力难道不是人所拥有的客观的能力吗,居然用主观方式进行判断!

好吧就此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批判了,但是这还远未结束接下来我们将对中国政府对于自己青年失业率和总的失业率的辩解进行讽刺。

第一个辩解: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经济增速之间没有必然规律。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速加快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速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但这一情况并非普遍适用。从经济结构上看,如果技术进步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虽然带动经济增速加快,但失业率反而会上升;如果产业结构向吸纳就业能力更强的服务业转型,即使经济增速有所减弱,失业率也可能保持稳定。

这个话的言外之意是虽然经济好就失业率低,但是中国现在已经进行了转型了,所以有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已经不完全是过去那个用低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等吸纳大部分劳动的国家了,这点大家应该骄傲,虽然中国的失业率可能挺难看的。

真是聪明,诡辩用事实来逃避谴责,首先确实中国确实之前处在高速发展,但是那已经停下了。并且过去制造业和服务吸收的人许多已经老了,是老一辈了。我们这里失业最严重的两批人,一批是老年人,另一批青年人。现在失业最严重之一的青年人难道不是中国受过教育最多的一批吗?但是他们却失业率飙升,这不正说明不仅中国高端产业没彻底搞好,并且连低端产业也没搞好吗?它不仅无法吸纳劳动力进入高端产业,甚至无法将他们吸纳入低端产业,一方面旧的饭碗丢了,但新的饭碗却没拿到。

第二个辩解:城镇调查失业率不宜作为考核就业工作的依据,也不宜层层分解。失业率高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政策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很难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经济增速波动的影响,因此失业率水平高不一定代表就业工作成效不好,反之亦然。

失业率不作为依据那么什么作为依据呢?另外“失业率高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政策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很难完全抵消其他因素尤其是经济增速波动的影响”这段话无疑是在进行甩锅。为自己已经出台了就业政策,但效果不好强行别解。“因此失业率水平高不一定代表就业工作成效不好,反之亦”这里只能说政府已经无法进行高深的诡辩了于是只能扯谎了。

第三个别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统称为劳动力,其他人口是非劳动力,指没有工作,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这种分类方法是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统计标准,以此计算的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可比的。

国际劳工组织有让你把每周工作一小时列为就业吗?有提出只有满足苛刻的三个要求才说是失业吗?有提出主观的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划分吗?过去在面对内部动乱的时候扯境外势力,如今在内部危机的时候怎么又急忙拉上境外势力来给自己增加合理性了?

好了让我们结束一切批评下个结论吧,中国政府已经彻底撕下了面具,表明失业率和就业率不过是他们的玩具罢了。

接下来我将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原文放在下面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没兴趣的可以直接跳到21页):“

调查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2024/11/29 10:00

来源:《领导干部应知应会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我国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标准定义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人口,世界各国也基本都采用这一标准,以此计算的调查失业率是国际可比的。

一、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定义

(一)就业人口定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一标准,就业人口主要指在调查参考周内,一定年龄以上人口中,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从事了1小时及以上工作的人。我国则指16岁及以上人口中符合上述条件的人。理解这一标准,首先,要强调以取得收入为目的,如无薪受训的学徒、从事志愿者服务的人,由于目的分别是学习技能、无偿奉献,则不属于就业人员。其次,要强调通过为他人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形式获取收入,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如果生产目的完全是自吃自用,不向市场售卖农产品,也不属于就业人员。此外,就业人口还包括因休假、临时停工等原因在职未上班的人。如果未上班原因是正常的休假、请假,则属于就业人口;但如果是因单位停工、经济不景气放假,且用人单位停发工资,短期内也不能返岗,则不属于就业人口。

(二)失业人口定义

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人口中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①在调查参考周内没有工作;②在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找过工作;③如果有一份合适工作,能够在2周内立即开始工作。从定义可以看出,失业人口与无工作人口不能简单画等号,只有同时满足条件②和③的无工作人口才是失业人口。比如,在校学生、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就业,但由于没找过工作或不能在短期内立即去工作,也不属于失业人口。

我国将工作搜寻期确定为3个月,主要是基于找工作方式的特殊国情。虽然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有了较快发展,网络招聘等方式比例越来越高,但有很多人特别是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方式仍为委托亲朋好友,这种方式效率低耗时长,许多时候需要超过1个月以上时间,如果采用1个月标准,将不能充分反映农民工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连续两次的附加调查结果显示,1个月与3个月工作搜寻期标准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大,使用3个月标准主要是考虑尽量覆盖更多的弱势群体。

(三)劳动力和非劳动力定义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统称为劳动力,可概括为参与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16岁及以上人口中,劳动力以外的人被称为非劳动力,指当前没有就业,调查时点前3个月内没找过工作或调查接下来的2周内不能开始工作的人。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换,就业人口失去工作后,如果找工作并且立即能去工作就是失业人口,如果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就是非劳动力。

此外,我国将统计就业状态的年龄下限设置为16周岁,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法定最低劳动年龄为16周岁。

二、定义原则

(一)调查失业率要反映劳动力市场情况

上述就业、失业和非劳动力的定义是世界各国都采用的普遍标准,但与大众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就业、失业之外还存在非劳动力,并非稳定的工作才算就业,也不是没有工作就算失业。采用这种定义原则,是因为调查失业率是面向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指标,这一定义方式主要从个人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出发,而不仅是从民生保障和个人收入水平等角度出发。在劳动力市场中,无论稳定就业还是灵活就业,都为社会提供了产品或服务,创造了社会产出,自然都算作就业;对于没有工作的人,只有找工作且在短期内能立即开始工作的人,才属于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被统计为失业人口;如果不找工作或不能立即开始工作,则不会形成市场有效供给,也未实际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因而被定义为非劳动力。

(二)“1小时”就业标准主要是从劳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出发,用于界定有没有就业,而非就业“足不足”

一些人认为,定义就业的一周工作1小时标准过低,过短的工作时间不能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这种标准会掩盖低工时人口的失业问题。实际上,上述问题是就业充分不充分的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统计大会决议的考虑,采用这一标准首先是使就业定义尽可能广泛,便于涵盖某一国家可能存在的所有类型的就业,包括短期工作、临时工和其他类型的非正规就业。这一标准目前为世界各国劳动力调查所使用。其次,确保总劳动投入与总生产相对应,特别是将就业和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更加必要。1小时工作时间虽然较短,但也为社会提供了生产或服务,它和0小时是一种质的区别,至于1小时、20小时或40小时之间,它们更多是量的区别,主要反映就业是否充分。再次,现实中低时长的就业人数占比较低,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每周工作时间在20小时以下的比重仅为2.0%左右。最后,1小时标准符合国际劳动力框架的优先原则,即任何就业活动优先于任何其他活动,并将失业定义为完全缺乏工作的情况。如果提高就业定义中的最低工作小时数,失业将不再符合完全缺乏工作的原则。

(三)综合使用各项指标能够充分反映民生就业问题

调查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指标。虽然单一失业率指标在反映民生就业上存在一定不足,但如果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就能充分反映劳动者面临的各类就业问题。比如,对于就业人口工时不足问题,将调查失业率和就业人口的工时分布综合分析,就能全面反映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情况。对于失业人口问题,综合调查失业率和失业人口的失业原因分布,可以精准捕捉失业人口结构和变化趋势。另外,通过劳动参与率指标,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可供使用的劳动力状况。对于非劳动力人口,可以根据不找工作的原因,识别出其中存在的气馁型劳动者,针对性开展就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