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试教育

灰色,广思煞,前夕

引言

我们要批判资产阶级的应试教育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定义: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背诵、解题等机械化学习方法与追求考试成绩的教育制度。

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这种对于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极端有害的教育是应该不留余力去批判的。

它的本质只不过是实现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的一环,方便资产阶级获得自己听话的奴仆。

表面上看,应试教育为所有人提供了 平等竞争 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再生产社会阶级结构的制度性工具。资产阶级家庭通过金钱资本和文化资本,将子女送入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体系,而无产阶级子女则多被困于资源匮乏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使教育直接服务于生产,服务于阶级斗争。用社会主义的培养自觉的无产阶级的教育去取代应试教育。

正文部分

应试教育的起源:

应试教育又称凯洛夫教育学,源自由苏联教育家伊万·凯洛夫根据十月革命后至 1930 年代

教学经验的基础而形成的课堂教学的一整套模式和规范。

但是它在中国的前身可谓由来已久就是科举。

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以儒家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文本(如《四书》《五经》)的

背诵与解读,来筛选顺从皇权的行政工具。本质上是挑选出愿意服从的分子为封建王朝效力,并且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于地主阶级。

它打着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做为统治阶级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尽管它打着 “唯才是举”的幌子,但在实质上服务于维护封建秩序。只要你不符合封建王朝甚至是个别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的利益,你的才能就立刻遭遇否定。

在中国应试教育曾在文革时期被短暂废除,改为“推荐制 ”。

毛泽东反复强调 “不能培养脱离群众的书生 ”,提出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反对“读书做官”的思想。

统一的高考制度于 1966 年停办,高校招生采取 工农兵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是根据政治表现、阶级出身、劳动经历等因素决定谁可以进入大学。

这套制度显然更加公平,因为那时候文化水平较高的往往要么出身于旧地主阶级,要么出身于资产阶级。或者是官僚资产阶级。

可以说这种教育制度是紧紧配合着文革路线的,是无产阶级继续革命的延伸。

从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起,应试教育逐步制度化、系统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商品化的推进,这种以分数定命运的机制逐显示出它是彻彻底底的生产阶级结构的工具。

这种应试教育不断发展最终出现了衡水模式,它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中最具代表办学模式。它以河北省衡水中学为代表,通过高度军事化管理、极端高效的时间压榨、系统性的刷题训练,打造出了高分工厂的教育奇观。

这种教育之所以能在全国大量铺开和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中国政府控制了大量教育资源使得这种考试上高校的模式变得普及。

可以说这种教育模式只有在以下几个条件的作用下才能达成:

1.教育相较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员而言相对紧张

2.教育资源大量在政府手中

3.政府将升学率当作主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4.大部分公民缺乏实际上的政治权利(这点就和工人工时长一样,因为缺乏政治权利所以难以公开抗争)

5.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不错,或至少是过去不错,使人们愿意参与进来。

可以说上述因素只是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因素尚未列出。

但是在现今的中国应试教育的普及是不容置疑的,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产生的衡水模式的存在也是不容置疑的。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毛泽东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下,资本主义复辟已成为客观事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势力逐步渗透并操控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而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战场之一,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资产阶级统治机器的有机组成分。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应试教育,不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不是为了解放劳动人民的思想,而是为了筛选,驯化、规范和压制,为资产阶级政权培育合格的顺民与技术劳动力。

这正是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最恶劣后果之一:教育脱离了人民群众,背叛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沦为资本增殖和政权稳定的工具。

我们必须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彻底揭露应试教育的实质,明确它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无产阶级思想解放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并且只有粉碎它的根源,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让广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从而战胜它,才能重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

1.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 应试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技术或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深层地说,它是一整套意识形态系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维持其阶级统治的精神枷锁。

它构成了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青少年进行系统性洗脑、驯化与筛选的装置,是文化领域中的阶级专政形式之一。

毛主席曾提出,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但今天的应试教育却彻底背离了这一方向,它的培养目标不是有思想、有觉悟、有阶级立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是没有思想的考试机器,和能顺利就业的螺丝钉 。

在这一制度下,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强迫进入一个高压的标准化训练流程中。不是围绕社会问题组织学习,而是围绕考试大纲与分数指标进行死记硬背。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人生实践 ,而是一套套试卷、题库、模拟训练、答题模板、评分标准。人类的创造性被抹杀,思维的独立性被阉割,批判性的思考被视为非主流不成熟 。

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被强制接受标准答案的训练。

一切知识、表达和认知都必须服从于唯一正确的权威标准 。语文作文有模板 ,数学有技巧 ,政治历史则是死记硬背 。

这使得学生丧失了思辨能力,也丧失了表达个性和观点的空间。他们学不会为什么,只被教导怎么做题目 。他们不被鼓励追问,不被允许质疑,不被期待思考。

这种教育扼杀的是整整一代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被训练成了 “不求真理,只求成绩的工具。 ”

他们学会的不是解放,而是适应;不是批判,而是迎合;不是集体主义精神,而是个人小资产阶级投机的毒鸡汤。

这一过程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再生产的过程。青少年在学校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认知能力,而是获得了如何服从规则 、如何向上爬 、如何压过别人 的生存技巧。这些都不

是无产阶级需要的素质,而是资产阶级维稳统治的要求。

历史真正的创造力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源自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源自与劳动、斗争、社会问题的密切联系。但应试教育恰恰有意地将教育与社会实践彻底割裂,把知识与人民生活隔离开来。

学生们不被鼓励深入农村、工厂,不知道农民怎样种地、工人怎样做工,只会背诵“努力就能成功”、公平竞争靠自己 的空话。

就这样,许多当代学生脱离人民越来越远,而非与人民站在一起。

2.学生的身心压力过大

应试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以资产阶级的虚伪标准评价学生。每一次考试排名、每一份成绩单、每一份奖惩制度,都是在强化一种我不够好的观念。

特别是对于被划入差生序列的学生而言,他们被系统性地边缘化、羞辱化、标签化,逐步丧失了自尊与自信。

这种从小灌输的失败意识,使得无数青少年在本应充满活力的年纪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中。很多人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全国中小

学生中有超过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超过10%的学生有严重焦虑情绪。

教育本应是让人自由成长的过程,是人性的绽放与精神的升华。而今天的应试教育则将青春变成了机械的、痛苦的、压抑的存在。

一个学生一天要坐在教室里 10 个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写作业到深夜。几乎没有时间阅读、探索、玩耍,更不可能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组织?革命?这些词离他们仿佛遥不可及。

结果是:一个个学生,从小学起便被驯化得沉默、胆小、麻木,不再好奇,不再愤怒,不再有理想。无数热血被扼杀于题海之中,无数梦想被消耗于答题卡上。

所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不仅面临学业上的沉重负担,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和竞争的环境之中。这种压迫,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是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对学生的高压统治。

教育公平问题

1.中国教育的现在

(1)中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资源的分布是极端不平衡的,首先是北京等一众政治经济发达的地区汇集了大量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极端匮乏由此引申出了山河四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这个名梗。

接下来我们将引用数据进行说明:首先是大学的数量和位置分布:

你看完上述的图也许会觉得“我感觉高校分布挺公平的啊”,这里我们可以请出第二张图了:

假如你觉得不直观那么还有一张图:

北京一个市占了几乎五分之一,真可谓是遥遥领先,北京加上海加江苏直接垄断了三分之一的资源。但是它们的城市人口是多少呢?

这里我们采用的是2020年的数据,和高校2025年的记录时间有五年的差距。但是也能做个参考。北京占总人数的1.55%,上海1.76%,江苏6.%。北京确实一骑绝尘,以1.55%的大小占了近乎18.92%的211,985高校。比率达到惊人的12倍。

可以说就是江苏稍微正常点了以百分之6的人口,占了8.11%的211,985高校。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如何不平衡了。

这种不平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本科线的不同:

在这里本科北京的分数线居于中间部分,不算特别高也不算特别低,但是他的专科录取线却非常低120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资源的倾斜有多么严重。北京的教育资源最好,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在河南考500分的难度和在北京考500分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因为北京有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设备,老师中有信息渠道的人更多。更能获取高考资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专科线却那么低,可以说这是让每个北京考生都能上大学了。

2.中国不同阶级学生所感受到的教育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虽然资产阶级一直鼓吹教育教育平等但是这始终是一个谎言,更多时候是非常不平等才是常态。

这里我们来说说不同阶级学生所感受到的教育具体是什么样的。

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那些普通(家庭较为普通)的学生,它们的学习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李老师不是你老师”收集到的数据:

“611 ICU全国小初高中超时学习学校耻辱名单”项目已经收到全国1800多所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投稿。根据这些自动提交的匿名报告,许多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早上6点至晚上10点左右;500多所学校寒假放假时间不超过10天,260多所学校的寒假在7天以内。670多所学校每月放假的天数不超过两天。,一些学校存在学生自杀现象。

可以说在衡水模式(由中国河北省衡水中学开创)下,中国的高中学生不少学习强度,甚至超过工人的劳动强度,我们假设一个比较普通的学习强度7:50上课晚自习8点结束(注意这个算乐观估计)。这样时间已经达到了12个小时加10分钟。我们假如算上各种休息时间7节课就当有60分钟的休息中途休息时间(每节课之间10分钟休息),午休就当1小时因为和第四第五节课的中间休息时间重合了就算50分钟。晚餐吃饭休息时间算1小时这样来算。休息时间一共:60+50+60=180分钟,很多吗看似很多实际上不多一个干十二小时工作的工人其实也有不少休息时间,假设他只有午休和下午吃饭的休息时间,那么午休算60分钟,晚上算30分钟总共也有130分钟休息。

更何况学生和工人从事的劳动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工人的工作除了专门的脑力劳动者,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辅以脑力劳动。学生的疲惫大多是用脑过度的疲惫,这种疲惫比工人的疲惫其实更累一点(除了重体力劳动者)。

表现就是各种的心悸,烦躁,神经紧张,恐惧,以及轻生,失眠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身体恢复是受到阻碍的。不像体力工人劳动完一天倒头就睡,他们往往就是睡不着。

更何况学生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这种学习强度是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身体发育的,祸害无穷。

那这里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了:难道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吗?

显然不是中国的高干子弟和富人显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吃这种苦。

高官们有的是办法通过推荐信将孩子送进高校,而富人们纵使搞不到推荐信,也可以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很多在寻常学校里被禁止的东西是习已为常,如之前被爆出的北京高中的舞会,漂亮的校服,恋爱,公开学习各种不为应试的技能,各种社团等等。

但是这些学校要么学费昂贵,要么就是入学条件苛刻,普通家庭的学生压根就没法进入其中。

更别提在各种学校中的留学生受到的优待了,这种赤裸裸的不公平,是如此的显眼。

难道这样的教育体系难道可以说是公平公正的吗?

显然不是,那就是单纯用来骗人的幌子罢了。

教学内容问题

今天的教科书虽然还保留着若干毛主席、列宁、马克思的名句和事迹,但这些内容已经被彻底无害化、工具化。

曾经鼓舞亿万人民的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苏维埃建设、三反五反、文革斗争等,被淡化为历史阶段的必要过程 ;曾经唤醒底层人民觉醒的阶级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反对修正主义等被学术化、学理化,成了无关痛痒的背景知识 ,甚至被负面描述为极端冲动盲目。

举例来说,许多历史教科书在谈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将其描述为民族独立的胜利 ,而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阶级革命 ;在介绍毛主席时,强调他伟大的战略天才 、政治家的远见,却极少提及他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质。

这是典型的去革命化、去人民化、去阶级化的资产阶级叙事操作。并且,当前的教育内容不断渗透着个人奋斗决定命运 的话语,向学生灌输你要改变命运,必须自己努力” 知识改变命运 ; 只要肯学,总会成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种话语表面上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实则是用个人主义掩盖阶级压迫,用成功学遮蔽系统性剥削。它让学生误以为失败是因为 自己不够努力 ,而非制度不公;误以为成功是跳脱阶级叙事,光凭自己奋斗 ,而不是家庭背景、阶层地位决定 。

这是资产阶级最狡猾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之一——让被压迫者内化自己的失败,将愤怒转化为自责,将斗争转化为内卷。

这类教材内容常常充满企业家励志故事 、 官员寒门逆袭神话 、 平民创业成功经验 ,看似真实,实则背离社会现实—— “ 真正寒门学子成功的概率极低,而这些教材中所歌颂的 英雄”,往往是投机商人、资本家、升官发财者。

而且许多人以为当前教育是去政治化的,事实上它只是 去无产阶级政治化 ,而高度维持了资产阶级政治的霸权灌输。

比如说,教材会反复宣传国家稳定最重要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谐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在变好 等空洞口号,但从不鼓励学生分析现实矛盾,更不允许学生接触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等社会实践。

这种政治灌输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人失去识别压迫的能力。学生会误以为现有体制已经“合理”,从而失去追问体制正义的勇气与工具。

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应试教育中,整个教育内容的设计,早已彻底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是为了给学生灌输资产阶级思想,麻痹学生的。

应试教育的未来

让我们来到“怎么办”这个话题。

很多学生期望教育改革,期望一个体制上的大改革,使中国学生能受到真正的教育,或者受到西方北欧国家的教育。

首先,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也是为资产阶级培养奴隶的。前面也论证过,西式教育只是在形式上“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行阶级再生产的本质是不变的,且比如德国、日本等发达资产阶级国家,也存在应试教育,德国的学生早在小学毕业就直接被残酷分流。在2024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化学系学生自发地组织抗议,理由是“化学题目太难”。实际上这正是资产阶级脱离学生群体的教育路线酿成的恶果。美国高中生也曾自发抗议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学校的政策,资产阶级国家也存在教师罢工,为学生的教学活动带来阻碍,如2018年西弗吉尼亚州教师罢工。

西式的什么快乐教育传言,不是学生的天堂。

想要来一场在官僚资产阶级掌权、政治体制不变情况下,教育体制的大改革,从而革除应试教育,是不可能、不切实际的。

高考改革了多少年,减负喊了多少次,学生们仍旧越来越卷,单休恢复、培训班雷打不动等等情况遍地开花。形式主义的腐败已经铺天盖地。这帮腐败的资产阶级官僚们已经不再具备通过政策改革,在形式上“为民服务”的能力,他们只具备镇压学生群众反抗(江油、蒲城等)的“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因为群众反抗是直接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

唯有让我们学生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参与学校规则制定,唯有让教育路线不再受资产阶级支配,应试教育才有望彻底消灭。文革期间大学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应试教育是可以通过这唯一的手段消灭,使大学由学生、专业人士等共同管理,开卷与闭卷结合,深入实践的。

结语:

只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人民教育,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教育制度也不例外。从五四时期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工农识字运动,到延安时期的 自学 “互助团” 、新中国初期

的大规模扫盲、文革时期的开门办学 与 半工半读 ,中国人民一直在用革命的手段争夺教育权。

总而言之,应试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阶级统治需要它。它不是一个可以改良的制度,而是一个必须被推翻的制度。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重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粉碎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的统治,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教育制度。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只有让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我们指导实践、组织斗争的行动纲领!